一块块褐色的泥渣,在输送带上翻转、跳跃,经破碎、初筛、去杂、再过筛、添加、灌装等一系列工序,生成了一袋袋成品基质。
新年伊始,位于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新垛镇的“水葫芦打捞资源化利用项目”生产基地一片忙碌。
“这批基质是盐碱地改良基质,主要供给省内一家大型国有集团盐碱地改造使用。”项目负责人、江苏清泓生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蔡鹏说,自2023年9月试投产后,已供给该集团500余吨基质。
打开包装,一种植物味弥散,握着成团、摊开疏软。蔡鹏介绍,基质的原料是河湖水葫芦、水花生、水白菜等天然水生植物。
这些水葫芦植物,是由当地政府打捞堆积的水生废弃物,然后由清泓公司运至基地,通过自研工艺发酵,再输送到基质生产线生产。
据介绍,基质产品由于添加的微量元素不同,产品用途也不同,目前主要有盐碱地改良基质、矿山土壤修复基质、植物源花卉基质、植物源庭院瓜果蔬菜基质等几十种系列产品。
水葫芦打捞上岸及资源化利用项目,由江苏省水利厅立项支持,河海大学产业研究院研发,兴化市河长制办公室、新垛镇引进,江苏清泓生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投资。项目包括水葫芦高附加值资源化利用和河湖水葫芦智能化打捞。
该项目为全国首个专门针对水葫芦从打捞到上岸后的资源化综合利用的项目。研发团队负责人、河海大学陈立华教授说,项目已获国家发明专利多项授权。项目研发成型的产品具有三大特点:其一,原料就地取材,天然植物源含量>92%;其二,采用专业研发的高温、绿色生物发酵工艺;其三,采用自研工艺,持续保持基质疏松、通气、释放土壤清香。
2023年6月,在新垛镇支持下,清泓公司建设占地50余亩的清泓生态科技园,项目位于新垛镇区的海沟河北岸、省道S465公路南侧。目前,打捞设施、发酵设施、生产车间、基质生产线、现场实验设施、办公用房设施等都基本建成,研发经费、固定资产投资5000余万元。
“经济效益只有建立在社会效益基础上才有价值、才能长远。”正在指导工作的公司总经理蔡鹏笑呵呵地说。蔡鹏年方50,宿迁人,毕业于上海理工大学,曾经在体制内,后下海创业。2023年3月,同乡好友河海大学陈立华教授向蔡鹏抛出了项目投资“橄榄枝”,蔡鹏立即放下手中的市政工程项目,积极投身水葫芦资源化利用项目。
蔡鹏介绍,水葫芦基质的产率基本是在百分之五左右,目前来算生产一吨水葫芦基质企业亏近400元,费用主要花在人工和运费上。销售出去的盐碱地、矿山修复等土壤改良基质每吨仅300多元,还要送货上门,如果没有政府扶持,可谓是赔本赚吆喝。而真正赚钱是卖给千家万户的植物源花卉基质。
于是,公司成立了电商部,准备培训当地青年网上销售水葫芦基质,既能给公司创收,也能带动当地农村电商发展、起到致富的作用。蔡鹏介绍说,区别于别的基质,水葫芦基质能够快速提升花卉成活率、健康率和花卉品质,减少花卉病虫害,减少庭院土壤土腥味和臭味,提升庭院养花土壤生物活力,是庭院优质土壤培育和花卉种植的理想产品。
兴化是里下河锅底洼,每年大量的水葫芦、水花生等水上漂浮物涌入,水葫芦、水花生泛滥成灾,导致河道淤积,水上交通受阻,威胁行洪安全,发黑发臭的水体还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每年兴化地方财政需要投入2000万元左右进行打捞和处置。
“打捞多数都是直接用割草船粉碎后往河里一沉,且基本使用柴油机的打捞船,进而造成了河湖的二次污染。”蔡鹏说,针对打捞费用高、又造成二次污染的现状,清泓公司又研制了“智能无人打捞船”,对河面和河底的生态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利用空天一体化遥感监控,把水葫芦幼苗消除在萌芽状态。该产品一经面市,立即引起了各地的高度关注,目前已有南京、苏州等地纷纷要求让该项目落户。明年公司还将生产大面积水葫芦无人智能打捞船,让企业从制造向智造转变。
看着一座座水葫芦山包渐渐移出,新垛镇负责人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他说,水葫芦山,是压在他心里的山。由于新垛镇是通往盐城拦截水葫芦的最后一道隘口,当时市里将打捞的水葫芦和水花生自然处置在新垛堆放处,他担心天长日久会散发腐气。水葫芦打捞上岸及资源化利用项目,不仅让水葫芦打捞变成无人智能化、减少了打捞费用和二次污染,而且形成了生态产业链、变废为宝,解决了生态问题也致富一方百姓,镇里会继续配合清泓公司积极向上争取支持,让清泓健康发展,为共建幸福河湖而努力,让招商、亲商、营商的氛围更浓。